“老師,我也想好好學,可總感覺學不下去”“老師,為什么那些學習好的同學,總顯得氣定神閑”“老師,好像同學們不太喜歡我,我該怎么做”……
青春路上,總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困擾,有的人挺過去,便撥云見日;有的人陷進去,便無力自拔。在濟南外國語學校,有這樣一支心理健康發(fā)展團隊,專門為青春學子守望人生航路。
“我們這個團隊2010年組建,現(xiàn)在有6名專職心理教師,面向初高中學部6000多名孩子。”工作步入第7個年頭的石于喬說,隨著公眾對心理健康認知的提高,心理教師“守望心靈”有了更好的客觀條件。青春學子呈現(xiàn)出的心理狀態(tài),更讓她與同事們深感肩上的擔子不輕。
心理學專業(yè)科班出身的石于喬說,當面對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去化解一個個具體的內(nèi)心“疙瘩”時,自己才深切體會到理論知識與現(xiàn)實應用的不同。“印象中,成績好的學生應該擁有強韌的內(nèi)心。但實際上,越是這樣的孩子,心理隱患越容易被成績的光環(huán)所掩蓋。”
記者了解到,濟南外國語學校每年都會對新入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水平測驗,進而形成一人一冊的“心理檔案”。學業(yè)壓力、人際交往與親子關(guān)系,往往是學生最需要得到心理疏導的方面。
有的學生在幾十人的課堂上能直抒己見、侃侃而談,但獨自面對心理教師時,卻暴露出他內(nèi)心的焦慮,“感覺就像換了一個人。”石于喬說。
遇到這樣的狀況,專職心理教師便會邀請學生來心理咨詢室坐一坐、聊一聊。老師化作“樹洞”,靜靜傾聽接納他們的煩憂,學生也可以利用心理沙盤排解內(nèi)心的情緒。
團隊組建進入第11個年頭,濟南外國語學校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詢機制。“只要有學生的地方,學校就會有心理咨詢的力量。”石于喬說,不僅專職心理教師、授課教師、宿管教師、學校團委、政教處、校醫(yī)室等都參與其中,共同關(guān)注每位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變化。
面向家長群體,學校推出了《家長快線》,從紙質(zhì)版本發(fā)展為微信公眾號,每期圍繞一個主題分享4篇文章,緊跟開學、期中、期末等重要教學節(jié)點。同時,每學期舉辦十余次家長沙龍講座,精準回應家長關(guān)心的焦點話題。面向?qū)W生,學校印發(fā)《陽光心苑》、組織心理學社團,教學生自我辨別心理癥狀、自我疏解心理壓力的方法。
“現(xiàn)在想起去年春天的時候,還是很感謝老師的關(guān)心與照顧,那時候心里真的很焦慮。”老家遠在四川巴中的高一年級學生鄧卓林說,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她在老家度過了一個長得幾乎看不到盡頭的寒假。升學考試怎么辦、課怎么上、自己學習水平行不行,一個個未知的問題開始時一直困擾著她。
“后來學校的老師每周都會通過電話、QQ詢問我的情況,督促我保持正常規(guī)律的作息習慣。”順利升入高中部的鄧卓林說,經(jīng)過老師們的疏導,那段時間她思想上有了很大收獲:要敢于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當自己無法改變外界環(huán)境時,先從做好自己開始。
鄧卓林的班主任、專職心理教師紀曉琳說,每個孩子的成長,不只是長高、長壯、掌握更多知識,更在于內(nèi)心擁有足夠的韌性。“無論今天的孩子明天走向何種崗位,我們都希望他們能夠積極應對各種挑戰(zhàn)。這也是我們所有老師的心愿。”(記者 蕭海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