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一學校,一所北京中產(chǎn)家庭擠破頭都想要進的學校。海淀“六小強”之一,一本升學率高達90%。
同時也是第一批進行素質(zhì)教育改革的實驗學校,相當于十年前就進行了“雙減”。
最近有一部紀錄片《真實生長》,就把鏡頭聚焦在這所學校,跟拍記錄了3名2012年考入北京十一學校的95后少年十年生活變化。
頂尖中學是怎么上課的?頂尖中學是怎么做到應試素質(zhì)兩手抓?頂尖中學為什么4點15分后就沒有課程安排了,學生還能考出那么好的分數(shù)?
這是《真實生長》這部紀錄片試圖回答的問題,但是我從這部紀錄片里卻看到了家庭教育應該往什么方向努力。
1.
越是普通的家庭
越要懂教育就是“拼爹”
《真實生長》跟拍的三名少年,兩名來自北京中產(chǎn)家庭,其中一名叫周子其,非典型學霸,聰明成績好,卻經(jīng)常不交作業(yè),和老師抬杠,另一名叫陳楚喬,不走尋常路的文藝女生,喜歡思考,很有主見,參加了不少文藝社團。
還有一名女生李文婷,來自大同一個小縣城,因為爸爸是鐵路上的質(zhì)檢工人,有了北京戶口,轉(zhuǎn)來北京讀書,考上北京十一學校。是一名只關心學習的乖乖女,沒什么愛好,大多數(shù)時間都在宿舍做題。
剛進高一的時候,周子其忙著建立學生內(nèi)閣,反對學校的軍訓制度,學生食堂價格過高等問題。
陳楚喬忙著參加社團,思考自己有什么特長,將來能從事什么行業(yè)。
而李文婷卻悶頭在宿舍做題,想的是怎樣熬過高中三年,怎樣考到更好的分數(shù),身邊的同學做題那么厲害,怎樣才能不落后。
高二暑假,周子其去上了北大的夏令營,陳楚喬去了新東方補習英語,為出國做準備,而李文婷卻回到家鄉(xiāng)小縣城,騎著自行車到老師私人辦的補習班補課。
▲李文婷暑假在老家補課
高中畢業(yè)周子其考上了北大,后來到芝加哥讀研究生,陳楚喬如愿以償?shù)郊~約讀自己喜歡的導演專業(yè),而李文婷卻只考到了首都經(jīng)貿(mào)大學的精算班。
紀錄片的留言區(qū)很多人評論說,看來教育就是“拼爹”,李文婷這種普通家庭的孩子,就算拼盡全力,也只站在了別人的起跑線上。
但是越是普通家庭的父母,越要懂得這個道理,教育就是“拼爹”,決不能躺平。
李文婷的父母是來北京打工的普通人,因為在鐵路上做質(zhì)檢工人,爭取到北京戶口,然后把女兒接來北京讀初中,督促鼓勵孩子考上北京重點中學。
為了讓女兒接受更好的教育,李文婷的父親打兩份工,不在鐵路上檢修的時候,就去給人家開車。
記者問李文婷有沒有受到父親什么影響,她說覺得沒有。其實從李文婷身上,明顯看到了她父母親腳踏實地,努力工作生活的影子。
大學畢業(yè)后,李文婷又考取了研究生,后來在銀行工作。
一個小縣城的孩子考到了北京,并且有了一份安穩(wěn)富足的工作,這背后隱藏的是父母的托舉和格局。
梁啟超曾這樣告誡子女:
梁家是寒士家風出身,但寒門家風并不等同于寒酸;不能因為節(jié)儉而虧了身體,對于學習,增長見識的錢,該花就花。
父母是孩子的原件,也是孩子的起點。
普通家庭或許沒辦法一出生就讓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但是可以通過不斷努力,讓孩子盡量接受更好的教育,可以嚴于律己,讓孩子看到父母努力認真生活的樣子,可以盡心陪伴督促孩子,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為將來學習和生活打下夯實的基礎。
2.
自律不自律的孩子
過著不一樣的人生
北京十一學校素質(zhì)教育改革,最大的特點就是取消固定班級,推行自主選課制度。就像大學一樣,學校有300多門課程和200多個社團供學生自主選擇。
沒有了學校統(tǒng)一安排的課程表,沒有了班主任在背后督促,甚至連下午4點15分鐘之后都是自由時間。這種制度下,孩子的成績會怎么樣?
出現(xiàn)了兩極分化。就像《真實生長》紀錄片中北京十一學校年級主任在家長會說的那樣:“我們學生的成績出現(xiàn)了很嚴重的兩極分化,自主性越強,自律性越高的孩子成績越好,相反則越差……”
李文婷剛進北京十一學校的時候也很不適應,說以前在初中的時候,一旦成績退步了,班主任就會一一叫去談話,下一次考試成績就能立馬上來,但是現(xiàn)在沒有人管了……
不過李文婷是非常自主的孩子,很快她就調(diào)整好了學習節(jié)奏,高一結束時,她考到了不錯的成績,拿到了雙科進步飛躍獎,在學校講臺上作為代表發(fā)言。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答:不自律的孩子,長大后都怎么樣了?
有個回答戳痛了無數(shù)人:
成為不了自己想成為的人,更不要談夢想的實現(xiàn)了。
只會被迫的生活,而不是每天以一個好的狀態(tài)迎接生活的挑戰(zhàn)。
現(xiàn)實就是如此,自律者出眾,懶散者出局。
雖然現(xiàn)在大部分老師和家長都會嚴格督促孩子學習,但是一旦進入大學,沒有他人的監(jiān)管后,很多不自律的孩子從此就廢了。
這也是為什么每年都會出現(xiàn)某知名大學清退大學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的新聞。
曾經(jīng)看過一份大學的退休學率調(diào)查,高校的最高退休學率可以達到12.7%。也就說100個學生當中只有87個學生可以順利畢業(yè)。
所以,從小培養(yǎng)孩子自律尤為重要。
正如羅伊·鮑邁斯特在《意志力》中寫:
不管你如何定義成功——家庭美滿,腰纏萬貫,經(jīng)濟有保障,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心靈健康,內(nèi)心富足等等——往往要具備幾個品質(zhì)。
這些品質(zhì)中,自制力,是重中之重。
3.
教育是點燃心中那一把火
而不是灌滿一桶水
《真實生長》紀錄片中最搶眼的學生就是周子其,15歲剛進高中就在軍訓動員大會上和老師抬杠。
老師在臺上說軍訓是為了磨煉大家的意志,結果他卻在臺下追著老師問:“老師,洛克說,趨樂避苦是人的天性。如果公共意志和人性相違背呢?”
沒有得到滿意的回答,周子其就寫了兩封長信直接投給了北京十一學校當時的校長李希貴。接著又成立學生內(nèi)閣,呼吁學校改善食堂菜價以及放松學生使用手機的權限。
最終校長李希貴特意為這些事情開會討論,將初中的軍訓取消了,高中的軍訓時間減少了兩天,同時學校食堂也將菜價進行了調(diào)整。
高一下學期,周子其當上了學校辯論隊的隊長,帶領辯論團一舉拿下北京市辯論聯(lián)合會冠軍。
老師們對周子其都寄以厚望,認為這個孩子將來一定會大有所為,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
進入高二其他同學都卯起勁來學習,周子其卻經(jīng)常不交作業(yè),導師讓他寫每周學習計劃也不寫。
北京十一學校戰(zhàn)略咨詢專家說:“周子其這樣的學生內(nèi)心是缺乏激情的?!?/strong>
為什么會缺乏激情?明明剛進高一的時候還熱情滿滿,理想遠大。
原因就在于父母反對他將來學歷史。
▲周子其高一時談論人生理想
周子其四五歲就開始看歷史書籍,目標就是考北大歷史系,然而他的父母卻認為學歷史將來難就業(yè),建議他學金融。周子其雖然不樂意,但是也接受了父母的建議。
高三快畢業(yè)時,周子其的導師跟他談心,問他為什么決定考金融,父母的建議他真心接受嗎?可以看出老師內(nèi)心滿是惋惜。
在高三的家長會上,周子其的父親跟老師說,周子其最近在看《極權主義的起源》,這種書對高考應該沒有什么關系,是不是可以勸說他不要看,老師只好微笑點頭。
最后高考周子其因為分數(shù)不夠,不得不上北大歷史系,同時又修了金融的雙學位。后來到芝加哥大學讀研究生。
周子其說進入北大后,他見證了自己從學霸變成普通人的過程。其實,如果父母支持他學歷史,說不定他能在北大這片更加包容和思辨的土壤上,大有一番作為。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海蒂 格蘭特 霍爾沃森在自己的書《成功,動機與目標》提到一個“自我決定”的概念:“一個人最強的動機和最大的滿足感來自自己選擇的目標?!?/strong>
教育是點燃心中那一把火,而不是 “灌滿一桶水”。
只有當被教育者知道如何開發(fā)自己、體驗自己,才可能開發(fā)出自己的潛質(zhì),在自己選定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開闊,收獲成功和幸福。
《真實生長》紀錄片里最讓觀眾欣喜的就是陳楚喬。
陳楚喬比李文婷幸運,出生在北京中產(chǎn)家庭,經(jīng)濟富裕,教育資源豐富,所以她雖然成績不拔尖,但是卻更自信,更有自己的想法。
高一時李文婷想的是如何提高分數(shù),而陳楚喬想的是她自己有什么特長,將來適合從事什么行業(yè)。
陳楚喬的父母比周子其的父母開明,中考時陳楚喬本來可以在本校直升高中,但是她父親卻說“十幾歲的孩子要什么穩(wěn)定,就報考北京十一中學試試”。
進入北京十一中學后,陳楚喬因為對宇宙感興趣,選了理科,后來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學理科的天賦,又轉(zhuǎn)入出國班。做這些決定的時候,父母都是全力支持。
之后在研究魯迅的一門課上,陳楚喬漸漸發(fā)現(xiàn)了自己熱愛思考的特點,開始創(chuàng)作小說,并且拿到了一等獎。
▲陳楚喬上研究魯迅的課
從此她終于找到了自己的特長,就是創(chuàng)作。
現(xiàn)在陳楚喬已經(jīng)從紐約學導演系畢業(yè),在影視行業(yè)工作。《真實生長》紀錄片的導演說有一天跟拍陳楚喬的工作,楚喬那天很晚才開車回家,當看著楚喬開車在月光中穿梭時,突然發(fā)現(xiàn)楚喬長大了。
▲陳楚喬大學畢業(yè)
其實觀眾也從那一幕看到楚喬的蛻變,從當初那個迷?;艔?、不斷嘗試尋找的懵懂少女,變成了一名自信篤定、努力追求理想的、閃閃發(fā)光的獨立女性。
白巖松曾談及身為父母的三大責任:
成為孩子的榜樣;
不惜代價幫孩子實現(xiàn)夢想;
幫孩子建立強大內(nèi)在力量和外在好習慣。
無論家庭經(jīng)濟情況如何,任何時候,父母的言傳身教和奮力托舉,都決定了孩子人生起點的高低;
父母從小給予孩子滿滿的愛、幫助TA建立的強大自信和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都是孩子將來在人生路上跋山涉水的夯實基礎;
父母幫孩子挖掘的內(nèi)在潛力和無條件的支持,都是孩子將來能否展翅高飛的決定性因素。
與君共勉!
“您的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