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沉迷996日漸肥胖頭禿時,一位日本青年卻過著不一樣的生活。
他的工作狀態(tài)是做二休五,在東京隱居6年,又在臺灣度過3年,把斷舍離精神發(fā)揮到了極致。
01
走進書店,理財投資、時間規(guī)劃類書籍,總是擺放在特別顯眼的地方,準確命中社畜內心敏感點。然而今年初,有一本相當“奇葩”的書問世了,名叫《做二休五:錢少事少的都市生活指南》,還曾登上日本暢銷書排行榜。
喏,作者就是這位仁兄,33歲的大原扁理。
大原扁理可能骨子里就有一種佛系精神。
高中畢業(yè)后,他思考繼續(xù)讀書還是參加工作太專注,直接錯過了大學入學申請。索性破罐子破摔出國旅游一趟,接著打工賺生活費,書店、超市、工廠……這些地方他都曾待過。
每天工作12小時,節(jié)假日依然上崗的生活,讓他悟出了一件事:有薪水但沒品質的生活,并非他的初心。
于是他成為了一位城市隱居者。
起初,他在寸土寸金的東京隱居了6年。
每周工作兩天帶來的年收入約有6萬,看起來還不錯是吧?但在物價奇高的日本,其實很難正常生活。
薪水下降之后,大原扁理怎么維持生活呢?
在郊區(qū)租一間便宜的公寓,沒有手機電視,偶爾進城一趟,很少社交,基本斷舍離……
02
大原扁理很少買衣服,而且也只買二手或折扣。
飲食方面能填飽肚子就好,幾乎不吃葷菜,偶爾挖挖野菜,還像模像樣制定了吃草的食譜,一天花費20元以內。
住在遠離繁華、通勤困難的郊區(qū),月租金不到2000元。
出門基本靠騎車和走路,很少花費在交通工具上。
……
簡而言之,就是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把斷舍離發(fā)揮到了極致。
但大原扁理的“變態(tài)”之處,還不僅限于此。最令小e感到窒息的是,他居然不用手機。
現代年輕人都患上了手機綜合癥,無論打發(fā)時間、緩解尷尬或隨時待命,只要手機離身就心慌。我們不敢與外界斷節(jié),疲憊地保持在線狀態(tài),和所有人聯系,唯獨放棄與自己對話。
那么,大原扁理為什么拒絕手機呢?
原來高中畢業(yè)后,他意識到一件事:明明沒有使用手機,但因為有手機就得繳錢,這件事太詭異了。
于是他關閉了手機套餐,身邊只剩幾個不需要手機也能聯絡的好朋友。
“老實說,這樣真的很輕松,因為手機沒了,不必要的人就自動離開了,完全不用我拜托他們……原本隨時隨地都會堂而皇之找上門的人消失了……”
03
在東京隱居6年、每周營業(yè)兩天,甚至還存下錢的大原扁理,現在已經搬了家,在中國臺灣的郊區(qū)繼續(xù)隱居。
他不認為自己是完全意義上的隱居,首先他沒住深山老林,其次仍要出門上班,因此他自稱為“21世紀都市型隱居”。
我們有種常見的說法,錢能解決世界上99%的問題。
然而他認為:“有錢才叫自由?這未免也太不自由。人類在沒有錢、也沒有所謂‘工作’的年代,難道就活不了?”
無論在北上廣,或是新一線城市,包括二線三線十八線城市……社畜都是共同物種,而非地方特色。
倒霉催的上班族,一天到晚奮斗KPI,錢難賺脫發(fā)變胖很容易,房租貴生活貴,久而久之,大家用“社會畜生”來調侃自己,也是好笑且心酸。
我們總安慰自己再拼一把,未來就能怎樣怎樣。但30歲以后的終極使命,卻是告訴自己怎么去適應普通的人生。
04
大原扁理這種做二休五的日常,前提是有個可觀的福利政策兜底,也許于我們并不太實際,但也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人活一生,沒錢就快樂不了么?
現在的大原扁理,主業(yè)是生活,副業(yè)是工作,工作只是為了滿足生活所需。
“可能我父母那一輩人并不太能理解我的生活方式,被人說是失敗者,我也無所謂。”
沒錢,沒身份,沒地位……也許會讓那張所謂的人生履歷不如他人輝煌,但正如《莊子》所說,“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無用的大樹反而不會受到斧頭戕害,沒有用處反而是沒有困苦。
追求財富自由固然是好的,但是我希望你知道:“失敗”點,也無妨。
畢竟,人生不是只有一種打開方式。
關鍵詞: 隱居